台中大肚牛埔庄永順宮


  牛埔庄永順宮位於台中市大肚區永順里,永順里(村)過去舊名為「崁仔頂」,又稱崁仔頂永順宮,但是為什麼沿革標題打著牛埔庄永順宮,甚至有著牛埔王爺的稱號,而廟宇卻座落在崁仔頂呢?後來仔細看過沿革之後,原來是當初先民自福建迎請王爺渡海來台時,居住的地方為牛埔庄,當時以土角厝奉祀,直到光緒年間因洪水氾濫才遷村遷廟來到這裡,之後就將牛埔庄的名子沿用至今,我想這就是飲水思源。



  永順宮主神供奉五府千歲,當地稱祂們為「牛埔王爺」,是地方上重要的信仰,而這五位千歲分別為大王爺-朱府千歲、二王爺-張府千歲、三王爺-池府千歲、四王爺-薛府千歲、五王爺-吳府千歲。

永順宮廟內大殿一景

永順宮主神供奉:朱、張、池、薛、吳 五府千歲

  供奉五府千歲的起源,根據沿革描述,在清朝雍正二年,先民由唐山渡海來台拓墾時,為求途中平安,分別至福建省漳浦縣迎請三王爺(池府千歲)金身及福建省廈門迎請二王爺(張府千歲)金身隨同來台,並奉祀於彰化縣溪底牛埔仔庄。之後又前往南鯤鯓代天府迎請大王爺(朱府千歲),當時合稱「牛埔三府王爺」。

  而四王爺(薛府千歲)原本在東勢溪邊鎮守,後來因為溪水高漲導致廟宇流失,當地信眾便將薛府千歲迎請至巧聖仙師廟供奉;五王爺(吳府千歲)原本在清水高美文興宮鎮守,後來薛、吳兩位千歲都是受玉旨到牛埔庄坐鎮並相助三府王爺代天巡狩,形成現今的「牛埔五府王爺」。

光緒十一年 永順宮重建紀念的匾額

永順宮廟內有許多交趾陶藝術品

  清朝光緒十一年,茄投村、竹坑村(今龍井區龍東里、竹坑里)諸位總理發起建廟,由崁仔頂、汴仔頭、山仔腳(今大肚區永順里、山陽里)諸位董事向眾善信籌募經費購買土地及土角,並由南寮村(今龍井區南寮里)眾善信提供茅草,建立初具規模的永順宮。

  在昭和五年(民國十九年),有翻修廟宇的紀錄,並增建左右兩邊廟室,直到民國六十五年由本村仕紳發起於原址重建,並以大肚永順村、大東村及龍井南寮村、田中村的各代表擔任建設委員,在各方善信熱心贊助之下,奠定現今巍峨堂皇的永順宮。



  後來永順宮的信徒日漸增加,原本的廟埕已不敷使用,所以在民國七十一年及民國八十六年分別購得廟埕土地,並且建設活動中心作為幼兒教育、村民集會等文化教育用途,提供民眾及來到永順宮參拜的善信有個良好的活動場所。




  永順宮的廟埕相當大,廟前還有一座巍峨的牌樓,還沒有來過的朋友,這裡是個不錯的選擇,在我來拍攝之前,永順宮在民國一○六年初有做防水及廟宇彩繪的工程,以廟宇內部修繕為主,並在年底舉行入火安座,現在看到的是煥然一新的永順宮。永順宮所記載的沿革內容相當詳細,在閱讀及整理的過程中很順利的就完成了這篇文章。

牛埔庄永順宮 牌樓

留言

  1. 看不懂-大肚茄投村、竹坑村-這是在哪裡?
    大肚區內沒有茄投村與竹坑村

    回覆刪除
    回覆
    1. 您好,謝謝您!
      已修正內容,感謝勘誤與指教。

      刪除

張貼留言